“红色海归”:神秘的4821

清风话古今清风话古今 读懂历史 2024-12-07 346 0

文/杨 飞

从1948年开始,中国的革命形势已日渐明朗,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指日可待。为了选拔一批能力突出、政治可靠的年轻干部到苏联留学,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培养中国自己的技术专家。1948年春节后,中共中央决定由东北局负责选拔派遣人员。

经过慎重筹划,东北局决定将范围限定在军级以上烈士子女或高级干部的子女,共21人。经过严格挑选,确定了以下21人赴苏留学:

叶正大(叶挺长子)

叶正明(叶挺次子)

叶楚梅(叶剑英之女)

李 鹏(李硕勋之子)

朱忠洪(王稼祥义子)

任 岳(任铭鼎之女)

任 湘(任作民之子)

江 明(高岗之外甥)

刘虎生(刘伯坚之子)

杨廷藩(杨棋之子)

萧永定(萧劲光之子)

邹家华(邹韬奋之子)

张代侠(张宗逊之侄)

林汉雄(张浩之子)

罗西北(罗亦农之子)

罗镇涛(罗炳辉之女)

项苏云(项英之女)

贺 毅(贺晋年之子)

高 毅(高岗之子)

崔 军(崔田夫之子)

谢绍明(谢子长之子)

由于是1948年确定要派往苏联留学的,加之又是21人,他们便有了“4821”的特殊称谓。

1948年9月初,经过周密准备,21位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红色儿女乘火车离开哈尔滨经满洲里前往苏联。

火车到达赤塔后,“4821”方转乘海参崴开往莫斯科的列车。不幸的是,到达莫斯科后,事情起了变故:苏联政府以其与国民党政府还存在外交关系为由,要求中共派到苏联学习的学生身份暂时保密,不允许其进入莫斯科的高等院校,只同意将他们安排在伊万诺沃市学习。于是,21名同志又乘坐当晚的一班火车赶往伊万诺沃市。到达伊万诺沃后,为了能够早日学成归国,来不及多想的学子们在商量后,4个女生决定去医学院,李鹏、邹家华、林汉雄等决定去电工学院,谢绍明、任湘、江明等则决定去纺织大学,叶正明等选择了化工学院。

伊万诺沃各方面条件有限,使得“4821”迟迟未能进入正规的学习,无奈,“4821”党支部将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反馈回了东北局,同时也反映给苏共联络部的同志。在莫斯科的中国驻苏学生会了解到“4821”的困境后,也致信苏共中央领导,说明这批同学的身世,希望给以关注和解决。

经过几方面的共同努力,1949年夏,“4821”离开了伊万诺沃,在苏联红十字协会的安排下,来到莫斯科,住进原共产国际在莫斯科郊区的谢涅什疗养院。不久,刘少奇和高岗到苏联进行秘密访问,商讨新中国建国各项事宜,“4821”在莫斯科上学的事情才得以最后敲定。

1949年9月1日,当新学年开始的时候,“4821”们在莫斯科也纷纷跨入自己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开始了期望已久的留苏学习生涯:罗西北、李鹏、崔军、贺毅、林汉雄、萧永定、高毅进入了莫斯科动力学院,邹家华、刘虎生、张代侠选择了鲍曼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制造系,叶正大、叶正明、朱忠洪进入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航空,杨廷藩、罗镇涛去了莫斯科财经学院,项苏云进了莫斯科纺织学院,叶楚梅跨进了梦寐已求的莫斯科大学,任岳进了莫斯科建筑学院,任湘去了莫斯科地质学院,江明则选择了莫斯科农业学院。

此后,在克服了语言与生活条件等困难后,经过5年的刻苦学习,除谢绍明、叶楚梅、任湘因病被迫中断学业回国外,“4821”中的其余人都顺利完成了学业,并取得优异成绩。

1955年前后,“4821”陆续途经满洲里等地回国,开始投身到祖国“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中:罗西北先在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北京水电院干了两年,1955年底转到成都水电勘测设计院,此后一待就是10年;谢绍明到哈尔滨飞机工厂做了一名工程师;李鹏去了吉林丰满发电厂;邹家华则和妻子叶楚梅一起到了沈阳第二机床厂;叶正大、叶正明在沈阳飞机厂……“4821”开始用自己苦学得来的知识,为新中国早期的各项建设孜孜不倦地竭尽心力。

正在这些留苏学生踌躇满志,决心要为祖国各项事业贡献毕生所学之时,波及整个中华大地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因为留苏,“4821”被打成“苏修特务”,受到残酷迫害。邹家华、叶楚梅1968年分别被捕入狱,夫妇两人被关在同一监狱竟都不知对方下落;朱忠洪遭到迫害后得了精神病,“文革”结束后竟神秘失踪……直至“文革”结束,“4821苏修特务案”得到彻底平反,胡耀邦主持中组部工作时,“4821”这批人的使用问题才受到关注。

“红色海归”:神秘的4821

当年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

1980年6月22日,胡耀邦约见电力部的李锡铭、李鹏谈话时,李鹏反映了“4821”的情况。胡耀邦要其列出名单,李鹏当场写出了19人。第二天,胡耀邦把这份名单批转给了中央书记处书记、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宋任穷,宋任穷看后,于25日批转中组部几位副部长传阅,指示要进一步考察了解21人的情况。1981年1月17日,经过详细调查,中组部将21人的工作及表现情况汇总成册,报胡耀邦审阅。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仔细看了材料,并对其中13人的使用作了批示。其中,对李鹏的批示是:“我主张坚决提起来当部长。不提一些,不能转变风气。”看到谢绍明所在的八机部生产局对他的评价很好,胡耀邦批示说:“既然评价这么高,为什么不可当副部长?”最后,胡耀邦在批示中还强调说:“我感到其中的不少同志可能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同他们的上级联合起来考察一下,才能看出对他们安排是否适当。”于是,1981年2月,中央调整电力部领导班子,李鹏便在胡耀邦的提议下出任部长、党组书记,后又相继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代总理、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务,成为党和国家的一位重要领导人。

在胡耀邦的过问下,“4821”被大胆启用:邹家华先后担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叶正大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8年还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奖;谢绍明历任哈尔滨飞机发动机厂副厂长、国家科委三局局长、中纪委驻国家科委纪检组组长;贺毅还是在1981年便被提到了副部级领导岗位,任湘、萧永定、杨廷藩、罗西北、叶楚梅、崔军、叶正明等也于此时担任司局级领导职务……

分享到:

喜欢0评论已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