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我们要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世界, 此话正说明了审美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 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项重要任务。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 尽可能多地发现和创设几个“美点”来陶冶学生。各种体裁的诗文都有其美的因素, 即使是应用文, 那短短的电文也有它言简意丰的凝炼之美。因此, 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内容、语言、结构等多方面挖掘, 把富于典型意义的美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及不同材料的特点,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先后与主次、方法和步骤, 估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准备好启发点、点拨点, 达到预期之效果。总之, 备课时要做到通盘考虑、胸有成竹, 只有严谨地“运筹”于课前, 才可能“决胜”于课堂之上。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其中强调反复朗读的重要性, 我们提倡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由此进入作者的世界, 与作者心灵相通, 真正读懂文章。当然,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内容的美, 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 通过读, 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 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 进入作品美的意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范读、引读、播放录音, 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 要根据不同的文体, 围绕审美目标, 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总之, 对语句的理解要靠读, 感情的共鸣要靠读, 境界的领悟要靠读, 读而生情, 读而品味。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真正读懂课文, 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感应。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周围, 其实时时处处都有美的灵光在闪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受到思想熏陶的同时得到美的教育。如:朱自清《背影》, 通过学习, 学生不仅感受到作者对父亲浓浓的爱, 也能不由联系到自己与父亲发生的点点滴滴, 这样学生不仅受到深刻教育, 而且还培养了他们感悟美的能力。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时, 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 广泛地联想。例如文学作品, 作家通过语言文字把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出来, 我们也要通过这些语言的理解, 联系自身的经验, 在头脑中再现出作品所描绘的景象, 由此感悟到文章的美。但仅此还是不够的, 还要进一步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由浅入深地进行辨析, 联系时代背景, 体察作者的感情, 理解文章的内蕴, 再加上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兴趣爱好、认识水平等,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 便形成了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作者思想总的审美判断和评价, 从中欣赏美、理解美、感悟美。
在教学中借助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的多媒体教学, 不仅有助于教学效率, 还具有实施美育的功能, 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唤起美的情趣, 拨动美的心弦, 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 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如我在教毛泽东诗《七律?长征》这课时, 我精心制作了课件, 在课件中穿插了两段电视连续剧《长征》的动画片断, 即《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 实情实景的欣赏, 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心体验远远超过了课本上的几个字。因而作为一名年轻语文教师, 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现代教学理念, 合理利用一切现代教学手段, 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 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审美能力, 达到美育渗透目的。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有效的实施美育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丰富学生美的感受, 切实提升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 要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具备发现、辨别和赏鉴美与丑的素质, 拥有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使自已成为能胜任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者。
总之, 语文课堂需要美育。作为一名正在成长中地语文教师, 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 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中自然渗透美育内涵, 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受到美育的熏陶, 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用“美”去放飞自已的梦想与希望。
-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85页。
- [2]《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 (第二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新留言
古人果然很有智慧
学习了,谢谢分享
好文章值得一读,谢谢
谢谢分享
谢谢份分享…
希望师生联盟能成为大家网络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