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瑜婷:科研已经完全融入我的生活

师生联盟师生联盟 校园内外 2024-12-03 188 0

文/钱茹冰

马瑜婷:科研已经完全融入我的生活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这是中国医科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免疫平台主任马瑜婷所尊崇的治学理念。在多年的求学生涯中,她废寝忘食,潜心在实验室攻坚克难。看似单调、孤独的日日夜夜里,她尽情享受着挑战与灵感的激情碰撞。回国工作后,她继续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破局开路,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她先后获得了法国科德利耶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2020 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22 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依循本心投身科研

对马瑜婷来说,选择投身医学研究领域并非偶然。在中学时期,她最感兴趣的就是生物学。如愿以偿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后,她认真思索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选择了她眼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免疫学。马瑜婷认为:“免疫系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密切相关,相关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更有挑战性和紧迫性,也更能激发研究者的责任感。”

本科毕业后,马瑜婷跨专业报考了同济医学院免疫学专业,成为龚非力教授的学生,并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全额奖学金。2008 年,她远赴巴黎攻读博士学位。面对全新的科研挑战、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思乡之苦,她化压力为动力,每周在实验室工作80 小时以上,并积极与同行开展合作交流。最终,她的才能和勤奋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特别推荐她提前完成了博士学位的答辩。

2015 年,马瑜婷学成回国,加入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当时,研究所刚起步,她也从零开始,确立新的研究方向、申请经费、招募团队、搭建平台,与团队成员并肩作战。她说:“虽然非常辛苦,但这些激情燃烧的奋斗时光奠定了我们团队的基础。”

探索肿瘤治疗新策略

“免疫联合疗法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面对肿瘤这个人类医学的百年大敌,马瑜婷坦言,“谈攻克肿瘤还为时尚早。”她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涉及旧平衡的打破和新平衡的建立,而这一过程的驱动力可能就是应激。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研究契机后,她的团队基于“应激与免疫调控”的全新视角,重点解析了机体内外因素造成的多重应激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全身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多层次调控机制,旨在助力肿瘤免疫治疗型靶点的发现和验证,以及原研药物的开发。

科研过程漫长而艰辛,光鲜的成果背后是持之以恒的艰辛付出。发表论文中的数据只是科研工作产生数据的冰山一角。每一次失败后,马瑜婷都会仔细思索如何一步一步地调整改进,不仅有实验方法的修正,更可能涉及科学假说的调整。即使获得漂亮的结果,也需要多角度反复验证。“实验难免有失败,但科研并没有死胡同,努力付出会换来新的经验,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正是这样乐观积极的心态,推动着她不断取得优秀的成绩。

不做“权威型”导师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攻克肿瘤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希望我们的团队成员在这条道路上能走得更快更远。”马瑜婷说。

虽然是团队的负责人,马瑜婷却并不希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在学术问题上,她既不吝分享,也能与大家共同学习。在为每位新成员确定课题时,她在符合团队研究方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她会以身作则,挽起袖子与其并肩作战。她努力为大家创造团结、平等、轻松的科研环境,希望以自身的能力获得学生的尊重,认为只有冲在科研一线才能与时俱进,保持对科研的敏锐性。

“卓越、和谐、合作、公平”,这是马瑜婷所追求的实验室文化。在悉心指导学生之余,她会说俏皮话来调节团队的氛围。由于年龄与学生接近,马瑜婷能敏锐地体会“80 后”“90 后”学生的心态,更注重沟通技巧,因材施教。

刚刚接触小鼠肿瘤模型,学生们注射肿瘤细胞的手法不稳定,导致小鼠肿瘤生长的个体差异大,在选择治疗时间点上也容易出错,几个月的努力往往白费。马瑜婷会手把手向学生传授实验技巧,也会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学生开玩笑。“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受的挫折教育比较少,自尊心强,不太容易接受疾言厉色的批评,我自己也是这样的。” 她说。

“如果学生们听了我的建议,取得了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改进,我都会在组内大加赞扬。” 推己及人,她知道作为一个战战兢兢的学术入门者,是多么看重别人的肯定,而这些肯定又会带来多么神奇的改变。因此,她一点也不吝惜对学生闪光点的赞扬、对进步的鼓励。她和学生们一起创造出了宽松的团队氛围,并能在关键时刻,以无比认真的态度,与团队携手攀登医学研究的高峰。


分享到:

喜欢0评论已闭